彩云之南的風情和鳴 黃薈《云之南》23周年紀念版

還記得上回我們介紹的經(jīng)典發(fā)燒專輯《東方大峽谷》嗎?世界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怒江大峽谷,在制作人黃薈構思下,他攜手黃小安,創(chuàng)造的那些巧奪天工的音響,至今還讓我們這些不再年少的發(fā)燒友們念念不忘,除了鳥鳴、水流聲,對于我來說,其中山寨住民(傈僳人獨有的五聲部和音)的歌聲,最讓人忘懷。之前我們在《東方大峽谷》的評論文章里,就呼吁過唱片公司繼續(xù)造福我們,趕緊把《東方大峽谷》的幾個姐妹篇《云之南》、《蒙古利亞》追加重制,這回咱們真是有福氣了,跟《東方大峽谷》聯(lián)系最深的《云之南》首先推出了!

云南,從地名的歷史上來講的話,因云嶺之南而得名,但現(xiàn)在很多人都把云南這兩個字升華成為“彩云之南”的解釋,整體形象更加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作曲家黃薈在采訪中曾經(jīng)表示,他的專輯大致可以分為風光和風情這兩類,那《東方大峽谷》肯定算是風光類了,而《云之南》則是風情類,這張專輯里涉及了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風格:取材于藏族音樂、兼清秀與磅礴之氣的《香格里拉》;融匯了傣族音樂風格的歌曲《孔雀飛來》;彝族風格的《跳弦》、《篝火》、《玩場》;納西風格的《野山調》、佤族風格的《剽?!罚换Z族風格的《獵歌》;傣族風格的《老人的話》,這7個少數(shù)民族加上漢族的《對歌》,我們在一張專輯里聽到了8種民族音樂風格,這里不單是展現(xiàn)了云南風情的多樣豐富,還有黃薈老師辛勤的采風成果,其中的艱辛和艱險不必說,據(jù)說他當年是自費到云南采風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你必須進入他們的生活,回來之后你才能沉淀下來一些東西。”這也成為了他后來一直堅守的獨到創(chuàng)作理念:多年來長期只身行走在各民族地區(qū),融入廣度的民生民俗,汲取深度的文化藝術的滋養(yǎng),并升變成為富于想象力和辯識度的音樂語言。從《云之南》開始,黃薈走上了一條秘境之旅的創(chuàng)作歷程,扎根云南的成果除了這張《云之南》還有其他目前都被國內(nèi)不少交響樂團演出過的交響音畫《“云之南”第二組曲》,這倒是后話。

在這張專輯里,我們能聽到大量的以人聲,或者說重唱合唱為主的音樂,除了用漢語演唱的幾首,大部分曲目我們都聽不懂他們唱的是什么意思,像第三首“玩場”,經(jīng)過專家解釋,原來是指居住在紅河州建水、石屏一帶的彝族支系——尼蘇人獨有的習俗。實際就是青年男女交往的“派對”,但如果不了解其實也并不妨礙我們的欣賞,光是這些我們很少能接觸到的新奇音樂,足以讓我們忘懷,如果沒有黃薈,我們恐怕沒有機會聆聽到這樣的音樂。黃薈可能是國內(nèi)最早一批有人聲器樂化思維的現(xiàn)代作曲家之一,在其中我們還能聽到幾位像來自裕固族的阿依吉斯和彝族的苗芃動人的歌聲,沒想到他們能駕馭這么多不同民族風格的音樂。初次之外,專輯里少不了國內(nèi)數(shù)位最為杰出的民族器樂演奏家的出色演奏,吹管樂藝術大師杜聰,巴烏、蓽篥演奏大師劉英,以及彈弦樂大師吳強等人的加盟,給這張專輯也增光添彩。我們能聽到包括弓笛、排簫、豎笛、骨笛、口笛、藏笛、彎簫、曲笛、梆笛、葫蘆絲等等神奇的樂器的聲音,這對閣下音響器材的音色展現(xiàn)絕對是一大考驗。

如果沒有超一流水準錄音制作。這張專輯也無法成為經(jīng)典,雖然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當年《云之南》確是中國內(nèi)地首張采用當時最先進的CD制版科技XRCD制作的唱片,母帶是以24bit的先進數(shù)碼科技制作。錄音團隊在SONY的數(shù)碼錄音機之前加裝了一部美國Apogee A/D500 24bit模擬/數(shù)字轉換器,使錄音的最大動態(tài)達到115dB,著名錄音師萬小元在混音中的再度創(chuàng)作,為這部神采多姿的作品平添了音色音響上的魅力,日本JVC公司的K2 High Definition編碼技術和Super Coding技術,放在現(xiàn)在仍然未過時,此次推出的23周年紀念版的《云之南》,不單繼承了之前的原音微妙表現(xiàn)力和聲音空氣感,還采用了HQCDII的光盤格式,取HQCD和AQCD之所長。聽過這張專輯,你就明白為何當年“首屆國家音像制品獎”要頒給這樣的專輯。